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

樹形

由樹形的生長規則來演生出結構,除了朝特定方向生長的方式外,分支增加的方式塑造出空間,另外藉由控制住中心點向兩端生長的方式製造出樹底空間,如此可以讓樹狀更容易生成可操作的結構系統,而不是亂數生長的方式,在上視圖能清楚看到結構在拉開後的轉變,分支數量的增加,能夠在結構之外形成密集的網絡系統。

下方基礎生長點的位移能夠形成不同垮距的樹形結構
樹形生長的規則,以一生二,二生四的方式向上生長,當支數增加後,變成為多向度生長的結構力量。

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

期末版面思考 A0 16

先將五張列出來,一次排完也不可能照順序做,依照較有可能的方式下去衝吧

Start from Rinari

12/25號在瑪家農場舉行的入住儀式,總統在這天也參與了這個活動,因為在幾年前,排灣族原住民們因風災的緣故,被迫遷離自己的家園,同時有許多人在龍泉營區內住了一年,因此對於他們來說,這個開幕儀式不僅止於官方的活動而已,同時看到臺灣原住民堅韌的性格。
龍泉營區是我在陸戰隊新訓的營區,同時在快退伍前,因為專長選兵的關係,回到龍泉營區好幾次,龍泉營區雖然是一個安靜清幽的地方,但畢竟不是自己的土地,無法生長出屬於自己的果實。
聖誕節對於許多信仰基督教的原住民來說,等同於國外的過年一樣,這個區域內瀰漫出濃濃的聖誕節氣氛,對都市人來說,這裡更有過節的感覺,尤其滿滿是小朋友的笑容與嬉鬧聲。
由謝英俊建築師團隊所規劃與設計的"永久居留屋",永久居留屋這幾個字感覺繞了很大一個圈,帶點官腔的詞彙,卻壓不住原住民熱情地使用屋前的門廊,家園一步步地正在重組。
主要道路將兩個族群分開,小小的單線道上使用了多線道才看得到的安全島,簡單的街道家具加強了領域分界。
下午的天氣陰陰地,但在儀式結束後,天空開始撥雲見日,照在瑪家農場的土地上,到處都是搬家的人潮,還有在一致性強烈的屋群中穿梭的原住民。
剛搬進來就已準備好的咖啡店老闆娘,她的黑咖啡真的很好喝,還有自製的烏龜攪拌棒,屋前的門廊空間在這部分發揮到了極致。
路邊的變電箱上有原住民藝術家Reretan的繪畫。
搬進去之前,想要把屬於自己的環境先整理一遍,這是每個住進來的原住民們共同的心聲,因為室內的部分真的有許多的邊角是沒有收完就交屋的,我想這應該跟施工單位的態度有關,雖然他們安慰自己說道"一定是施工時間一直被壓縮,才會有這種沒收完的情形"但在我眼中,又是一個對工作與專業度沒有到位的施工單位。
小妹妹問我"你信不信我能跳到白線後面""我不信"所以她跳了,我相信他跳到了比認知更遠的地方。
會場攤販旁,穿著正式的小孩,雖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參加活動,相信長大以後,這個地方的記憶會蓋過過去生長的部落。
晚上還有一場辦桌的宴會,遙遠的山上看起來格外盛大,尤其在這不著邊際,數月前還是樹林的地方。
未來小學的預定地,狹長的地形;真想知道這間學校能夠發揮多少功能,如果能夠數據化,輕鬆來個幾百趴應該很不賴。
陳列的動物頭骨中赫然發現三排牙齒,陸上生物肯定沒有的排數,是鯊魚,還有周圍一起打滾的山羌們。
一大片空地上開出的鋼鐵花,Duplicate 一百次吧!
其中一家的主人峨塞,以及其中一種室內空間,可以看到斜度很大的屋頂,從他的工作及對許多事的想法,還有未來小學的內容,最後他的兒子們活潑地上來跟我們聊天,加入了這場嚴肅的內容,轉變成逗趣的聊天,他們就是有這種天賦。

腳踏車神童,單輪騎超過50米以上,至少我小時候沒有這種技能,長大後也沒有學到。
外部空間錯落得很有趣,高低差圍塑出的空間內容光看就覺得很豐富,加上幾戶間的公共用地,肯定能夠有自發性的活動在其中發生。

屋後的空間,經過整理的留白,讓相鄰這件事不在擁擠,同時能夠在中間發生許多有趣的事,有好有壞,但我喜歡這樣的空間。

森林小學的宣傳單發送中,讓部落裡的人都能確實知道未來在這片土地上即將出現的小學,以及以訪問的方式來拉近居民的需求,在未來森林小學出現之後,能夠符合原住民的需求,課程內容更能貼近理想狀態。